对于鸬鹚这种动物,不只是在我国有分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分布,其中我国有五种,并且在国内鸬鹚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说不能随便养殖的。
鸬鹚在民间也叫鱼鹰,或者是黑鱼郎、水老鸦等,它是一种较为大型的食鱼游禽。鸬鹚长得像老鹰,也是一种性情凶猛的鸟类,但是和老鹰相比,它的嘴巴又尖又长,而脖颈细长且有力。
这种鸟类擅长潜水,在水中有着极其高超的捕鱼技巧,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训练来捕鱼。在水中,只要是被鸬鹚盯上的鱼类,基本上难逃被捕食的命运。而且训练有素的鸬鹚,还能合作捕鱼,即便是碰到了十几斤的大鱼,它们合作的话也能轻松搞定。
有数据统计,一只鸬鹚平均每天能捕鱼20斤左右,如果是五只鸬鹚一起合作,那么一天能捕捉上百斤鱼。驯养后的鸬鹚捕鱼效率高,只要在它的喉部用绳子绑起来,这样捕到鱼后吞不下去只能是强行吐出,然后继续去捕鱼。
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自古以来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有驯养鸬鹚捕鱼的传统,并且因为它的捕鱼效率高,是名副其实的“捕鱼高手”,因而还被渔民们称之为“捕鱼的好帮手”。
但是鸬鹚捕鱼也是有缺点的,而这也是鸬鹚捕鱼被禁止的原因。首先,鸬鹚捕鱼大小通吃,对生态环境破坏不小。
因为渔民驯养鸬鹚捕鱼,在捕鱼前都不会喂食,而饿了的鸬鹚放入到河流以后,就会在水里面疯狂的捕鱼,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是大小鱼通吃,只要是水中看到的鱼都会被捕捉上来。而这样的话危害可不小,就和电鱼一样是“断子绝孙”的。
展开全文
如果水里面的小鱼也全部都给捕捉了,那么就会导致水里面的鱼越来越少,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鸬鹚的捕鱼效率本来就高,如果一次性放进去几十上百只鸬鹚,就会导致短时间内整片水域不论大鱼小鱼都会被捕捞一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鸬鹚捕鱼的旺季是在一年中的11月到次年的3月份之前,这是鸬鹚捕鱼的旺季。可是对于绝大多数的鱼类来说,它们的产卵季节也是在这个期间。
老话还说了“不食三月鲫,不打三春鸟”,就是因为这个期间是它们的繁殖季节,所以如果这个时候用鸬鹚来捕鱼,大小通吃的话,就会严重危害到水域的鱼类对其可持续发展很不利。
除此以外,就是鸬鹚捕鱼的时候,是大小通吃的 ,甚至连一些保护的鱼类也会捕食,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因为鱼一旦被鸬鹚捕捉了,即使把它们放生了,也是难以成活的了。
所以如果不禁止,渔民用鸬鹚来生产性的捕鱼,肯定会导致受保护的鱼类越来越少。
也是由于鸬鹚捕鱼有这么多的危害,所以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规定,禁止养殖鸬鹚来捕鱼。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第五章第二十条就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电力、鱼鹰捕鱼和敲(䑩)作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