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底好在哪?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凭啥能成名画之首。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底好在哪?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凭啥能成名画之首。

《蒙娜丽莎》作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画作,如果你仔细看,她怎么连眉毛都没有?它真的画完了吗?

达芬奇画了十几年,到底画了些啥?

要搞懂《蒙娜丽莎》到底好在哪?为什么如此的重要。我们就需要对西方艺术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人物画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 人物画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简单的人物,第二个阶段是准确的人物,第三个阶段是真实的人物,第四个阶段是有趣的人物。

但是如何将画面中的人物表现出真实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彻底地解决。

解决这个问题的艺术家就是达芬奇,具体的作品就是《蒙娜丽莎》。

这一期,咱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好好聊⼀聊《蒙娜丽莎》,聊清楚它的创作手法,比如构图、光影等等内容,以及它对后来艺术的影响。

最后也聊聊发生在《蒙娜丽莎》身上,那些有趣的故事。

废话少说,咱们直接开始。

构图

在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肖像画只能是侧身像,脸不能朝观众,也不能笑。

要摆出一种别人欠钱不还的样子,就像达芬奇下面的这张作品。

▲ 达芬奇的作品

但在《蒙娜丽莎》中,达芬奇换了一个路数,不跟你玩了。

他打破了中世纪肖像画的刻板构图,直接让蒙娜丽莎以四分之三侧身坐姿直面观众,而且还面带微笑。

在当时人看来,这事可大了,这么搞成何体统。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但达芬奇是谁,他那管得了你们这些神啊鬼啊的事,他追求的是人最本真的美。

那些象征家族财力的珠宝,都通通去掉,老子要的就最高级的美。

在我们现在人看来,还会情不自禁地给达芬奇一个大拇指,牛啊!不仅革新了绘画的视角,还把当时教会那种“禁欲式的肖像画”给废了。

▲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在画中,蒙娜丽莎的双手自然交叠,放在扶手上。身体轮廓形成稳定的金字塔形,透视线略微上升,既显端庄,又暗藏动态平衡。

▲ 《蒙娜丽莎》中的近,中,远景

我们再看看背景,背景被划分成三个主要层次。

分别是,近景是阳台,中景是陆地和河流,红色岩石边界清晰,再往后,蓝绿色桥梁逐渐模糊,远景的雪山则完全融入雾气。

这三层空间不仅是透视学的胜利,更是一场心理暗示,现实与虚幻的边界在此消融,观众仿佛被吸入一个永恒的梦境。

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都痴迷于科学,只有达芬奇把几何学当成绘画的工具。

▲ 黄金比例

他用“黄金分割”比例来分割画面,这种精确的设计,让画面在和谐中暗涌张力。

▲ 三角形构图

《蒙娜丽莎》用的是“三角形”构图,这种构图,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常见。

因为文艺复兴,复兴的就是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这种“三角形”的构图,就是在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中,非常经典的构图。

▲ 圆锥体

但在达芬奇手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扁平的“三角形”变成了立体的“圆锥体”。

▲ 弧度的变化

因为在《蒙娜丽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像圆锥体一样,由下往上,弧度越来越小的层次变化。

那么,达芬奇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才将二维的画面呈现出三维的效果呢?

我们接着聊。

消失的轮廓线

我们将达芬奇之前的那些艺术家作品,和达芬奇的作品进行一个比较后,你会发现他们在处理细节上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 有轮廓线

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轮廓线的处理,在达芬奇之前的作品中,人物的轮廓线都非常的清晰。

▲ 没有轮廓线

可是到了达芬奇这里,人物的轮廓线却消失了,人物也因为没有了轮廓线,看上去更真实了。

那么,达芬奇是如何将轮廓线去掉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线的两种用法。

▲ 当线用第一种是把它当线用。所谓当线用,就是用线来框住一个形体边缘,在平面构成里叫做闭合成型。▲ 永乐宫的壁画比如永乐宫的壁画,就属于这一种。▲ 轮廓线的作用在这里,轮廓线的作用就是把型给兜住,不受环境的影响。如果把轮廓线去掉,物体的型就散了。▲ 当面用

第二种就是把线当面用,这种就是咱们素描里学的排线,多条有序的排线,就形成了一个面。

▲ 素描

这种用法就是通过画面里的明暗对比,去塑造物体和空间关系。

达芬奇用的就是这种表现形式。

▲ 《蒙娜丽莎》的局部

你看,蒙娜丽莎的脸就是这样根据光影的变化,往里面转了进去。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光有非常详细的研究,达芬奇,非常认真地研究了光。

光影

▲ 《维纳斯的诞生》和《蒙娜丽莎》

我们先来看一下波提切利和达芬奇的作品,他们的人物画除了在轮廓线的处理上有所区别外,对于光源的表现也存在很大区别。在波提切利的作品中,我们虽然也看到了统一的光源,但是他对于光源的表现是非常平均的,没有表现出光的衰减变化过程。

▲ 《蒙娜丽莎》光影的分布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在整体的明暗关系下,光是有衰减过程的,靠近光的地方更亮,离光远的地方就更暗一些。▲ 《蒙娜丽莎》光影的分布

达芬奇在确定了整体的明暗关系之后,又强调出了局部的明暗关系。

所以,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达芬奇注意到了光线在不同距离下的明暗是不一样的。

▲ 《蒙娜丽莎》光影的分布

像《蒙娜丽莎》的光源,是从斜上方打下来的,因此形成了一个自上向下越来越暗的效果。

达芬奇就是通过对光的运用,根据物体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明暗对比关系,去塑造更真实的物体和空间关系。

达芬奇对光的运用,直接影响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啊?大名鼎鼎的伦勃朗,他在达芬奇的基础上把光用到了极致。

▲ 伦勃朗的《夜巡》

《夜巡》就是他的代表作,在这幅画中,他把光变成了聚光灯。这幅画咱们以后一定会专开一期讲它,因为它太重要了。

OK,回到我们的正题。

所以,即便波提切利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艺术家,但他的作品没有重点强调光影的效果,始终没有走不出二维的概念。

▲ 波提切利的《春》

当然,波提切利也意识到了真实感这个问题,他也试图通过复杂的背景和修长的头发,来掩盖人物的轮廓线。

只可惜,波提切利这种方式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 《蒙娜丽莎》的局部

达芬奇除了将人物的轮廓线去掉外,达芬奇也将五官的轮廓线给去掉了,五官在没有轮廓线后,与皮肤更自然的衔接到了一起,将皮肤的质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透视

▲ 《蒙娜丽莎》的透视

除了隐藏轮廓线外,达芬奇还发现了透视可以让画面更具有表现力。

近处的物体大,实。远处的物体小,虚。

虚实的对比其实就是在还原肉眼所看到的真实景象。

像远处的内容就很虚,近处的内容就很清晰。

虚实对比就是通过视点的方式来表现空间关系。

▲ 细节刻画

达芬奇也将这种表现空间的方式加入到了明暗关系里,让亮面有更多的细节表现,而暗面就尽可能的去概括。

细节刻画

▲ 波提切利的《春》

我们再来看波提切利的作品,波提切利在这部作品中对于细节的描述,也是很平均的,他并没有考虑到视觉的重点在哪里。

而达芬奇的这种通过明暗和虚实的处理方式,让我们对画面的重点在哪,一目了然。

▲ 重点刻画的地方

头、胸、手就是这张画的三处重点,因为光线的原因,达芬奇对于这三个部位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

这三个位置我们一个一个讲,先说头部。

头部是这张画面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要细致的刻画,达芬奇对于面部细节的刻画可以说是非常精妙的。

▲ 《蒙娜丽莎》的细节刻画

比如,蒙娜丽莎的眼窝处是虚的,眼睑的高点处是实的。

这种一虚一实的对比,不仅拉开了空间关系,也增强了立体感。

▲ 《蒙娜丽莎》的细节刻画

除了眼睛,我们还在鼻梁、嘴角和额头处看到同样的处理方式。

▲ 《蒙娜丽莎》中嘴的细节刻画

达芬奇为了能更好地画好画,他还去学了解剖,研究肌肉的动向,和不同肌肉的作用。

所以,蒙娜丽莎的微笑,真不是谁想画就能画得出的。

▲ 《蒙娜丽莎》的光影表现

我们再来讲讲重点二,胸部。

整幅画,胸部是最亮的。

因为人物的胸部是一个很大的斜面,光线和胸部正好形成90度,所以,胸部是最亮的。

▲ 《蒙娜丽莎》的光影表现

既然胸部是最亮的,那上身的明暗对比也必然是最强烈的。

明暗对比越强烈,立体感就越饱满,立体感越饱满,虚实的对比就越清晰。

▲ 《蒙娜丽莎》的细节刻画像胸前衣服上的小褶皱,达芬奇刻画的就非常清晰,而再往下走,褶皱就融到暗面里去了。

▲ 色彩的变化

最后是重点三,手部。

手在最下面,因此,它的颜色相比于胸部和头部来说,要略暗一些。

头部的颜色为什么会比胸部略暗一些呢?按理说,头在最上面,离光源更近,应该更亮才对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头部是有点顺着光源的,而胸部是刚好顶着光源。

有句口诀叫,顶光亮,顺光灰,逆光暗。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 《蒙娜丽莎》中的手部特写

可是手毕竟是最靠前的,所以,在手的刻画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微妙的变化。

▲ 手的细节刻画

达芬奇不仅刻意地刻画了手部,也刻意的弱化了手肘部分,他是想通过这种近实远虚的对比来突出前后的空间感。

▲ 《蒙娜丽莎》中空间层次的变化

达芬奇在头、胸、手上对于空间的表现是有呈现出层次感的,手部因为最靠前,所以它的空间表现最大,其次是凸起的胸部,最后是头部。

▲ 光影和透视的变化

达芬奇这种通过明暗和虚实来处理层次感的方式,也被后来的学者称为渐隐法。

除了对于画面的层次感处理的非常出色之外,达芬奇对于画面中的趣味性把控,也处理的非常有意思。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家就已经注意到了衣服的褶皱可以让一件作品更富有张力。

▲ 帕特农神庙中三女神的雕像

像帕特农神庙上,这三位女神雕像上的褶皱处理,就非常的生动。

▲ 达芬奇的褶皱素描

达芬奇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做了大量对于衣褶的研究。

▲ 《蒙娜丽莎》中衣褶的刻画

我们看《蒙娜丽莎》在衣褶上的处理,人物的左手向前伸,所以左手的褶皱也跟着向前走。

这种动态产生的褶皱都是又大又长,明暗色差很小的褶皱。

▲ 《蒙娜丽莎》中衣褶的刻画

人物的右手向后缩,所以褶皱都堆积到了一起,这种动态产生的褶皱都是又小又短,明暗色差很大的褶皱。

通过褶皱来表现动态,能够让这个动态更加生动。

无论是渐隐法,还是对于画面趣味性的把控,其实都源自于达芬奇的观察。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人物写生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方式,肖像画也因此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蒙娜丽莎》有两幅真迹

看完了整幅画,我们再来回答她为什么没有眉毛。

▲ 左图是原作,右图是临摹的作品

现在在普拉多博物馆中,还有一幅《蒙娜丽莎》的双胞胎妹妹,它们都是同时期的作品。

左图是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右图没有具体的作者,相传是达芬奇学生临摹的作品。

这两幅画非常相似,只是,临摹的版本少了达芬奇用来模糊边界,和注入神秘感的“渐隐法”。

正是因为这份副本保存得相对完好,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看到《蒙娜丽莎》最初的样子。

首先,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整幅画的色调已经偏黄了,这主要是因为曾经受到人为的破坏,其二就是在修复的过程中没有保护好。

其次,蒙娜丽莎是有眉毛的,在原作中没有眉毛的原因,是极有可能是在修复的过程中修复掉了。

最后就是画作的两边,原先是有柱子的。相传后来拿破仑为了放进画框,就在画布两边各裁掉了一些。

所以就导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不仅少了眉毛,而且边上的柱子也少了一些。

▲ 巴黎奥运会的宣传片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认为,如果《蒙娜丽莎》不是因为曾经被盗又被找回来的乌龙事件,它至今还是一幅名不见经传的画作。

但,其实在它被盗前,也没那么小众,否则拿破仑也不会把它挂在自己的卧室里。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蒙娜丽莎真实身份的猜测。

有人说是佛罗伦萨富商的妻子丽莎·盖拉尔迪尼。

▲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自画像

还有人说,达芬奇是照着自己的样子画的,这个嘛,我想应该不是。

可能只是因为拖了十几年没交稿,结果越画越像自己了而已。这种现象,在许多艺术家身上都发生过,不足为怪。

所以,《蒙娜丽莎》能成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画作,并不是因为某个单一的因素,而是所有因素的集合。

眼神、微笑、被盗,所有这些因素都集合在一幅画上,就像所有的头衔,全都集合在达芬奇一个人身上一样。

《蒙娜丽莎》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画家和作品一样都充满故事的案例。

就像知道毕加索的人,不一定知道《格尔尼卡》。看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人,不一定知道它的作者叫维米尔。

但达芬奇和《蒙娜丽莎》有谁不知道呢?

OK,以上就是本期的所有内容。还想看谁的,欢迎留言或评论区告诉我。

咱们下期见。

如果需要高清大图,关注后,发送“蒙娜丽莎”,即可获得蒙娜丽莎的高清图下载链接。

高清大图尺寸:7479 × 11146

相关推荐

揭秘SOAP手工皂达人:如何挑选优质原材料打造独特香皂
为什么mc服务器联机时卡
3658188

为什么mc服务器联机时卡

📅 07-28 👁️ 5650
《饥荒联机版》新人物厨师怎么样 新人物厨师特点介绍
怀挡为什么不普及?揭秘汽车设计的隐藏逻辑
365体育黑钱吗

怀挡为什么不普及?揭秘汽车设计的隐藏逻辑

📅 08-06 👁️ 8896
《lol手游》是如何匹配对手的 匹配机制介绍
365体育网址

《lol手游》是如何匹配对手的 匹配机制介绍

📅 08-03 👁️ 4531
chm制作软件哪个好?chm文件制作工具-chm电子书制作软件
“人造太阳”,何时成真?
365体育网址

“人造太阳”,何时成真?

📅 07-18 👁️ 2225
一场平局让降温来得正是时候,但德国队来到了死亡上半区
联机红警秘籍:各种平台联机方法,告别孤单作战